Tag Archives: 王小心 电影

《全民目击》:有逻辑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国产电影的最大硬伤在逻辑,而不是想要传达的理念或者拍摄手法等更深层的东西。Bird的要求更低,说有故事情节的国产电影就是好电影。所以他觉得《厨戏痞》也是好电影,我觉得那部电影除了逻辑都是好的。 《全民目击》这样的电影,千万不要把它当成一部宣传中国法治或者社会主义好的电影,也不要为三观正不正而纠结,对大多数正常人来说,都知道电影在孙红雷求仁得仁,邓家佳拿到那张贺卡的时候就可以结束了,正如我觉得《嫌疑犯x的献身》里面到x顶了所有罪行的时候就可以结束了一样,剩下的不过是为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查而整出来的中心思想。 这部电影看开始二十分钟的时候,以为是《罗拉快跑》的结构,不断回到故事起点,引出真相的各种可能性;结果却是《罗生门》的不同视角,从不同的立场看不同的故事。与《罗生门》不同的是,《全民目击》的叙事线是顺向的,虽然是不同的目击角度,但每次目击都推动了故事的向前发展,直到真相层层剥茧抽丝,导演把悬念留到了最后。对我来说,这就是一部好电影了。顺便说一句,余男是个优秀的演员,虽然她在里面演的是相对最没有逻辑的一个角色。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 | Leave a comment

《虔诚的鳏夫》:什么时候中国导演也能这么自信就好了

昨天晚上打开窗口开始看这部据说2013好评如潮的电影时,我原本以为是又一部艺术但无聊的欧洲小清新。但看到最后十分钟,我彻底被这部电影征服了,也明白它为什么会得电影节的观众选择奖。我能想象出放映厅里字幕升起时,掌声热烈、眼含泪水的观众,也承认即使是文艺片,中国也很难也有导演能拍到这样的水平。 中国文艺片导演很多都自诩清高,觉得禁片、无聊的片子、大家看不懂的片子就肯定是好电影。而电影之所以成为电影,最基本的,是它讲了一个故事(诗电影和哲人导演例外,不是冲着故事情节去的)。如果故事没讲好,再多的道理也是白搭。这部电影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就在于导演用最少的材料讲了一个好故事。我甚至能在脑海中形容出这部电影被改编上话剧舞台的样子:只有两个演员,简单的肢体语言,其中一个几乎没有对白,简洁的场景转换——小区、公共汽车、教堂、超市,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个保守欧洲小镇的浮世绘。永远在背景中回响的巴赫,简直像是中国画中的白描,截取精华,忽略不重要的细节,让我回想起那个曾经住过半年的,看起来什么都免费,但其实什么都没有的北欧社会。 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极为简单的环境中,却有一个好故事在。故事好在导演极擅长抖包袱,起承转合,每一笔都不是无关紧要的。每个情节皆有作用,每个伏笔到最后均得到了解释。看到最后十分钟父亲走进酒吧,鳏夫看见了马特洪峰,所有的疑问都在这一刻得到了解释,所有的情绪都被调动到了高潮,就像听京剧时拍案的一个“好”字。故事更好在,它关注的不是宗教,不是同性恋,不是各种噱头,而是单纯的人的情感,人与人的互动、信任与人生。一个不谙世事的外来者闯入了一个鳏夫的家,闯入了他一尘不染的宗教生活。但这看起来不搭嘎的两人互动,竟然瓦解了鳏夫的精神世界,并使他开始重新审视人生。看似平淡的故事背后,是导演对人生的解读。 一共八十分钟的电影,导演说了两个层面上的好故事,信手拈来,举重若轻。什么时候中国导演也能这么自信就好了。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 | 2 Comments

Hunger Game《饥饿游戏2》:故事太多,线索太长

昨天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现在真是难得在电影院看个电影了。去之前还担心两个半小时的长度会不会让我昏昏欲睡,结果电影结束后,我跟Bird说,怎么觉得只演了一个半小时似的?故事信息量太大,导演又显然没有指环王导演的删繁就简的能力,导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好多事情都讲了,好多事情都没讲完。 好在故事本身结构做得好,从小小的饥饿游戏逐渐演变成全民起义的星火燎原;剪辑也不错,导致在影院看完两个小时还意犹未尽,最后那个知更鸟的Logo出来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中场休息;第一部演完了之后我以为只是照抄北野武的《大逃杀》,看完第二部才发现作者和导演要探讨的根本不是人性的黑暗,他们就是要讲社会、暴民,民主与帝国的不可调和。这一切根本不是饥饿游戏本身能够涵括的;与大逃杀的为游戏而游戏本身不同,饥饿游戏在十二区与首都的对抗中只是一根导火索,充其量相当于五四运动吧。 所以这片子要不是女主的演技和诡异所思的场景与服装设计,还真让人觉得不知如何看下去。我主要看那个精巧的转盘设计,炸破天幕后180度角俯拍和仰拍的女主和天幕阳光,至于人物的塑造,老太太的视死如归,其他策划者的自我牺牲,都只能在每天十二点放的那块大屏幕中花一秒钟时间了解一下了。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Hunger Game《饥饿游戏2》:故事太多,线索太长

昨天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现在真是难得在电影院看个电影了。去之前还担心两个半小时的长度会不会让我昏昏欲睡,结果电影结束后,我跟Bird说,怎么觉得只演了一个半小时似的?故事信息量太大,导演又显然没有指环王导演的删繁就简的能力,导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好多事情都讲了,好多事情都没讲完。  好在故事本身结构做得好,从小小的饥饿游戏逐渐演变成全民起义的星火燎原;剪辑也不错,导致在影院看完两个小时还意犹未尽,最后那个知更鸟的Logo出来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中场休息;第一部演完了之后我以为只是照抄北野武的《大逃杀》,看完第二部才发现作者和导演要探讨的根本不是人性的黑暗,他们就是要讲社会、暴民,民主与帝国的不可调和。这一切根本不是饥饿游戏本身能够涵括的;与大逃杀的为游戏而游戏本身不同,饥饿游戏在十二区与首都的对抗中只是一根导火索,充其量相当于五四运动吧。  所以这片子要不是女主的演技和诡异所思的场景与服装设计,还真让人觉得不知如何看下去。我主要看那个精巧的转盘设计,炸破天幕后180度角俯拍和仰拍的女主和天幕阳光,至于人物的塑造,老太太的视死如归,其他策划者的自我牺牲,都只能在每天十二点放的那块大屏幕中花一秒钟时间了解一下了。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毒战》:快意恩仇的杜琪峰

好久没有看过这么快意恩仇的电影了。虽然枪战夸张得不真实,虽然主角死了一大片,但从广电总局的剪刀下逃出生天,已经是港片在新体制下能做到的极致了。看厌烦了吴宇森的鸽子美学,王家卫的腻腻歪歪,杜琪峰给我们的是直接打在胸口的拳头,一枪爆头的冷酷,站在街边撒尿的警察的狼狈,和古天乐般丰满的角色塑造。 还是像港片,可是已经不是二十年前的港片了。依稀记得小时候的那些刀光剑影、机关枪,黑风衣,大哥带着小弟们纵横四海。后来硬碰硬的港片式微,出现了以精致和人物刻画的《无间道》和《黑社会》,但基本上被合拍片的新体制打压得鬼不像鬼,人不像人。虽然《毒战》还在重复不可避免的意识形态,比如孙红雷等饰演的警察完全没有缺点,导致这个角色的塑造比古天乐失败很多,但起码没有拖泥带水的警察家属、警察恋人、警察上司,让我心宽慰很多。如果村上春树笔下的主角从没有日本小说那种拖泥带水的家庭关系——走进电影院的观众谁耐烦看那些!那些是留给天天坐在电视/电脑前织毛衣的家庭主妇看的,不是我们。 虽然硬伤一堆,但除去了过于主旋律和感情线索这两大击溃港片的元凶,此片在一个半小时内看得人惊心动魄,毫无冷场。从古天乐一头撞进餐馆,到黄奕饰演的卧底在收费站捉拿运毒车,直到最后古天乐的死亡结局,高潮迭起。这个结局是我最赞叹的——虽然过于黑色,让我觉得此片分级应该为R,但毫不拖泥带水,迎头就是给观众一大闷棍,沉重的呼吸,注射器推进的声音,死亡的味道,全在其中,还带着点黑色幽默的感觉,随之出现字幕,既没有交代剩下人的结局也没有搞个表彰大会或者烈士陵园,银幕一黑,字幕干净地跳出,堪比《重力》里面镜头黑在桑德拉·布洛克站起的脚步后面,《盗梦空间》里面镜头黑在将倒未倒的陀螺下面,黑得真好。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

Bridesmaids《伴娘》:Loser的过程Winner的结尾

首先,这种电影最大的弱点就在于它是一部喜,剧。为了满足广大loser在电影院那九十分钟的高潮欲望,它必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圆满的结局。所以不像Woody Allen搞《蓝色茉莉花》那样或者蔡明亮搞《爱情万岁》那样,可以让漂亮的女主角坐在长椅上茫然哭泣告终,全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只能是女主开着男主的警车扬长而去,故事必须结尾在一个欢乐的点上,这就让片中那么多的生活哲理、黑色幽默显得说服力尽失。哪有这么好运的女主?她在生活中简直是我最讨厌的那种类型,一言以蔽之:完全不Mindful。翻译成没有责任心也好,没心没肺也好,每次看到她那没有修好的尾灯我就来气,小警察说得好,她根本没有想到这很可能会撞到别人,没有想到她可能会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一般都是巨大的胖子,因为对自己的身体不mindful;他们吃着薯片爆米花,喝着啤酒可乐,对自己的生活从来不想明天,开着尾灯不亮的车奔驰在中西部的高速公路上。像女主这种有一副天使面容魔鬼身材的绝对是异数,而且我很怀疑警察这么一个责任心爆棚有担当有善心的男人在最初的生理欲望得到了满足后很快会发现Ann不是可以与之共度终身的人。  所以,这部电影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的,除了最后一个镜头。女神有女神的loser,看起来光鲜亮丽的Helen在完美的礼服裙后是一个破烂不堪的生活;bitch的丈夫从不亲她,小圣女的丈夫有洁癖;Ann有一个还不如没有的男朋友。难怪她们要为争夺新娘的友情大打出手,因为那几乎是她们生活中唯一正面的部分。不幸地,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二十岁的时候发愁生活怎么可以这么失败;三十岁的时候发现生活原来还可以更失败。大家之所以愿意去电影院看女神和男神的电影,是因为现实中,大部分人都是loser,我们最愿意做的事情是去电影院里吃一把爆米花,就着咸味儿(奇怪,美国影院的爆米花都是咸的)吞下自己的眼泪,然后回去过自己正常的生活。  http://www.wangxiaoxin.net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Gravity《重力》:手术刀般的电影

               这是一部简单到极简主义的电影。全片一共一个半演员:一个Sandra Bullock,半个大部分时间带着面具、一分钟时间出现在梦里的George Clooney,加上一个时隐时现的画外音,就是一部电影。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黑、白、灰中漫游,黑色的太空,白色的闪烁的群星,灰色的宇宙间数不清的物质。  这也是一部简单的粗暴的电影。在太空中生存,并安全返回地球有多大?更何况还是在空间站被太空垃圾撞飞,只系着一条断了的安全带的情况下!一个半小时的电影绝无冷场,从开头宁静得不像话的地球美景,到最后Ryan的双脚稳稳站上地球,从头到尾紧张得让人忘记了呼吸,不是恐怖片却有蒙上双眼的冲动,走出影院还双腿发软。  这简直就是一曲与时俱进的美国孤胆英雄之歌。英雄们曾经在陆地上、海洋里大行其道,如今到了太空中,还是那么如鱼得水。时势造英雄啊。带着丧女之痛的Ryan连个宇航员都是不是,就是个普通医生科学家,在黑魆魆的、没有任何重力的太空中竟然能带着一根安全带,成功登陆了俄国人、中国人的空间站,并安然无恙地回到地球(还自主出舱!),脚踏实地地站在了地球坚实的泥土上,这种英雄情怀的意义比美国人把国旗插上了月球还大,  电影中更体现美国人英雄主义的其实还是乔治·克鲁尼饰演的站长。他简直具备了所有完美男人——不,完美人类的气质:正义感、具有牺牲精神、头脑冷静、具备决策力和领导力,关键时刻还把生的希望留个了他人,把死亡留给了自己,消失在太空之前还不忘倾听音乐,简直是美版黄继光或者邱少云,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意识形态里都要被拉出来大肆宣传,站在英雄榜上睥睨群雄的。这是真正感人的人类精英,超越时代和意识形态的侠之大者。  电影的结尾很精妙。我以为会拍Ryan与NASA联系,重回人间,开表彰会,纪念牺牲的宇航员等镜头,没想到一个仰视镜头拍完了她的双脚坚定有力地向前走去后屏幕一黑,电影戛然而止,同时出现片名“Gravity” (重力),像手术刀般锋利地、毫不留情地切掉人们想看的部分,却让观众恍然大悟:啊,原来片名是这个意思。还有什么比双脚站在地球——我们可爱的星球上更美妙的事情呢?  http://www.wangxiaoxin.net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

《一代宗师》:大师的草稿

《一代宗师》讲了什么,全家人周日晚上花了三个小时,谁也没看明白。是讲叶问吧,里面又有那么多宫二一线天;是讲叶问和宫二的关系吧,里面宫二又有好多跟叶问八竿子打不着的情节。但是,大家都深深地被这部电影震惊了,纷纷表示这是大师的电影;所谓大师,基本就是虽然看不懂,没情节,还是觉得很牛逼,很震撼。不知道是因为台词,还是因为手法,还是因为某个不仔细看注意不到的细节。比如章子怡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一颦一笑,一招一式,比玉娇龙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啊;同样是演小三,同样是演大师的小三,看看章子怡在《梅兰芳》中的表现,还说是唱京剧的名角,基本就是一个怨妇;再看看宫二的表演,就知道什么是好的导演,以及好的导演能提携演员到什么程度了。 要说《一代宗师》,远远不能算成品,顶多算是大师的一个草稿。如果不是制片方急了,这部历时八年的电影的上映还遥遥无期。这导致在电影中呈现出来的许多逻辑混乱,风格不统一,尤其是张震演的一线天,如同一块大石悬在我的头顶,直到影片结束也没落地。宫若梅“一生不嫁”的那句台词出现了起码四遍,豆瓣上有人吐槽说是因为拍了好多条,不知道哪条最合适,于是就都放上了。但即使是草稿,也让人惊艳。到了王家卫这里,就发现好电影不一定要逻辑通顺,风格统一。气氛出来了,故事出来了,大家可以自己拼接逻辑,还觉得是大师跟我们玩儿。比如宫若梅五二年大年夜见叶问,说自己十年前的大年夜在哪里,然后镜头切回十年前,许多人觉得突兀,我却觉得是人生的玩笑,假如时间倒转,宫二是否还会做出这种选择,或者她的人生是否是另一个模样,都没有讲出来,只能让观众自己去猜。 许多影评说宫二是比叶问更有血有肉的形象,这点我同意。可是我觉得王家卫明明对叶问很有想法,可是没有拍出来(完)。叶问在片中一直是很积极的存在,他是个很入世的形象,一开始要出头、好胜,后来为了生存抛弃妻子,最后他在大南茶楼见宫二的那场戏,眼中是很世俗的态度,我爱这世界,我爱这功夫,我要走下去。而宫二是相反的路子;她的人生在她选择替她爹报仇的那一刻就注定是悲剧了,她自己也知道是个悲剧,但从她少年时养成的倔强的性格起头,就知道她的人生注定是这样了。她追求过美好的东西,但爱情在家仇国恨中是不值一提的,她看叶问的眼神是心如枯槁,基本只剩下遗言了。 所以从正常的逻辑角度看来,《一代宗师》要这么拍才能有价值观的输出,如果再给王家卫八年,不知道他会不会把叶问的后半辈子拍完。其实说不定人家已经拍了——我相信他拍的条数与上映时间之比是最高的——把他扔掉的拷贝捡起来再重新剪辑一下,剪个上下两集或者上中下三集,还是很有可能让我们管中窥豹看到一代宗师的哲学的。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

《西游降魔篇》:佛教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

  以前不觉得,后来才发现,周星驰的电影中宗教的意味愈来愈浓厚。从《大话西游》到《功夫》中的如来神掌,再到《西游降魔篇》中的取经之路,才明白周星驰受佛教影响之深。其实挑选西游这个题材来拍片,本身就是对佛教的致敬。西游记中,人不如道,道不如佛,如来是解决一切的根本。所有尘世中不能化解的因果,都进入佛教中给予化解。从这点上来说,《西游记》和《悲惨世界》一样,都是宗教凌驾于尘世之上的三教九流、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的一条龙最终解决方案。 当然也包括爱情。 所以当卖萌的唐三藏最后在师父面前说:有过痛苦,才知道众生的痛苦;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有过牵挂,才能了无牵挂时,我就知道,星爷又在给我们普及他的佛教情结了。《功夫》中的如来神掌还只是在蓝天白天中,《降魔篇》的如来神掌拍到了地球之外,这代表一切尘世情感四海一家解决之道的终极武器解决了小人物的生存,也升华了小人物的情感,说白了就是普度众生。把情感放在心底,作一个冷面英雄,与大话西游中城墙上的日本武士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周星驰对自我的评价。他的理想与大多数中国男人一样,基本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白发渔樵江诸上,惯看秋月春风的状态。陈玄奘是这种悲剧英雄的最好写照,所以在电影中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西游降魔篇》中玄奘其实降的不是魔,是妖。佛教中的魔与基督教中的魔含义不一样,只是因为翻译时找不到恰当词语才随手拿来对应的;而妖这个内涵,更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对应。妖在西方是妖精,还有点可爱,与人恶作剧;在佛教中则首先是女性,装束奇特、作风不正, 不详之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本质上都是妖,收复了就变成取经利器。看电影中高老庄烤猪肉的场面,妖气森森,阐释得好极了。孙悟空的妖气冲天,一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冒天下之大不韪气质,是各版西游记中没有的。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

《悲惨世界》:雨果大文豪

走出影院我和Bird说,雨果真是文豪,两百年前的剧本了,竟然到现在都没有几个本子能超过的。大师对人性的洞察和深刻描写让我和一帮大叔大妈在电影院哭成了傻逼,直到片尾字幕升起,我们还没哭完。 冉阿让是个一切剧作家小说家都会热爱的人物。他的一生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和进行自我救赎,从越狱后仿佛站在喜马拉雅山上(装束也和喇嘛差不多)寻找太阳的光明开始,到在修道院里被神父感化,到舍身救马吕斯和最后的魂归天国,肉体逐渐腐朽,年轻时的力拔山兮不复存在,到最后甚至都不能自己把行李抗上马车,然而灵魂却逐渐明确自己的方向,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得到了升华。他是剧中夺人眼泪最多的人物,和巴黎街头那小小的、在灰暗的天空下灯火不灭的街垒一起达成了电影的高潮。 在风起云涌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在悲惨苦难的法国老百姓生活之中,雨果描述了这样一个结构宏大、时间跨度长、人物众多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故事,也是法国的近代史、城市史,阶级矛盾,与人世间各种情感与人性的百科全书。看完电影,最大的想法不是对剧情或导演的功力有所看法,而是全身心地被故事折服。我跟Bird说,像《悲惨世界》这样的故事,不论谁拍都会好看的。 我没有看过音乐剧版的《悲惨世界》,所以对剧中演员的唱功无法比较,但我觉得每一个人都超越了业余水平,休·杰克曼即使没有突出表现,也算是圆满完成任务的;Anne Hathaway出来的时间太短了,但是演技和唱功都是不错的;马吕斯那个小伙在《我和梦露的一周》里面一副弱不禁风的少年模样,这里的唱功还是相当感人的;最招人喜欢的是演Gavroche的Daniel Huttlestone,全身上下处处是戏,最后的场面也赚走了许多眼泪。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