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February 2009

看病记

为了前几天我在博客上写的钟立风演唱会邀人同去一事,我深刻地感到计划不如变化的墨菲定则,凡是你提前一千年就做好准备事情,最后肯定要改变,为了此事,我还要对不起很多人,5555。但这事情的源头是什么呢?因为要去上海看一个生病的朋友。 其实生病的本来是我。春节前开始流鼻血,为了此事我诅咒了万恶的北京沙漠天气不下十遍,可惜无效。然后我战战地去网站上搜索关于鼻咽的病症,结果妈呀,我的症状和xxx简直吻合得天衣无缝。于是我战战地去医院,第一个医生是个副主任让我抽了个血,然后无情地鄙视了我,给了我管鼻炎水让回家滴。滴了十天无效,第二次去看医生,这回是个主任,挂号比上次贵一倍,于是我强烈要求做某种把管子插到鼻子里的检查,检查完又被鄙视,给了我片中药让我吃。然后还是无效……在我犹豫的当儿听到了这个朋友生病的消息,还不是小病,把我吓得不清,于是坚决又找到那个和蔼可亲高高在上的主任,要求做CT。大夫估计是我这样的人看多了,很痛快地给我开了个CT单。 我兴冲冲地跑到CT室,没想到人还不少,除了我之外,全都是60岁以上的人,而且老头多于老太太,老太太一般都是推着轮椅,轮椅里坐着老爷爷。我旁边有大声呻吟的,有路都走不了躺在病床上的,有挂着盐水瓶的,有穿着拖鞋裸着大半的……我又开始战战地给iris发短信,说,这里的人怎么都这样啊云云。很快收到回复:你也算是做过CT的人了!天可怜见,我哪知道CT是这样的啊…… 好不容易做完了,大夫连饭都没吃等着我,拿着CT片和蔼地给我上了一堂关于人有几个鼻窦的课之后满意地说:“嗯,你也可以做医生了!”我怀着做医生未遂的遗憾出了医院,继续收拾包袱打算去看上海的朋友。 冬去春来,大家保重啊。希望每个人都健康。

Posted in 日记 | 10 Comments

《出走年代》:出走和回家

我觉得小时候每个人都有宏大的理想,那就是出走至少一次。出走是对父母,老师,学校的威胁,是对既定被安排好的生活方式的反抗,但是我从来没有成功过。不是没有想过像怪气男生那样在家里的墙壁上写上大大的“我要出走”,但比起我模糊记忆中的某个童年玩伴出走到家里报警妈妈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还真没有过。那个美丽而古怪的女孩看了太多《圣传》一类的漫画作品,算是我的潮流先驱,是属于那种做什么事情我都觉得合理的人。后来上了大学,我的白日梦变成《在路上》那样的生活,或者像村上春树或是吉本芭娜娜笔下的主人公一样无亲无故,但最后只是抱着他们的书发呆而已。出走的梦想应该会在结婚生子之后彻底放弃,但那时我们太年轻,还不知道哪里是家,是梦吗,还是梦女神的子宫?      看到《出走年代》之后才发现,每个人无论是拥有平淡,懦弱,疯狂或者偏执的清楚时光,内心的本质都有一样的一种;选择出走不是“自由人”的“ 自由”选择,而是类似“本能”的东西,正如素黑所说,这时生命走到这一刻必须下定的决心。但是,走了之后,我们又如何回到家呢?Shirley那天在日志中说:人生就是一个回家的过程。年少的时候不断离家,年老了不断寻找回家的路,即使脚步到不了,也一直在寻找心灵的家。作为一个已经当妈的人,我不得不开始崇拜她开始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此心安处是吾乡,真的很难。      本来说出走,结果说到回家……书的笔调是有点类似村上春树想给人温暖和疏离的感觉,但没有做得足够好。也许作者是心理分析师的缘故,很多篇幅都是直接绕过情节解释而直接进入心理描写,让我有些头大。

Posted in 图书 | 3 Comments

海角七号:内地版和台湾版的区别

我是在去年11月份看的海角七号。很有趣,竟然是家乡来自离恒春不到100公里的我的老板推荐给我的片子。那时候海角七号已经在台湾大红,红到里面的男女配角路人甲小米酒宝石珠都火遍台湾,范逸臣早已游完裸泳庆祝票房,北京这里还只是在文艺小青年中间默默地传递。   看完老板问我说,里面都是台语,你们能理解么?我说,虽然是台语,但这部片子里面的风土人情跟我们三四线城市的乡下是一样一样一样的啊。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那些摆在乡村空场露天的婚宴,那些硕大无朋的卡拉ok设施,那些酩酊大醉的丈夫和在城里没混好落魄回家的小青年,都是无法变化的。能把台湾的乡土做得如此成功,恐怕就是这片子被称为半死不活的台湾电影希望的原因吧。   看完之后,我不遗余力地向周围人推荐这个片子。很快,听到说海角七号要在内地上映的消息。我跟B说,我们一定要去电影院里看一次,就算是贡献票房作为对看D版的补偿吧(当然,相比我看了赤壁三次的记录,这个还不算什么)。本来说是圣诞档,于是我每天喜滋滋地等着。可是很快,就传来说这电影不和谐的声音。我顿时郁闷了,这哪里不和谐了?从头到尾跟和谐没有半分关系嘛!哦,原来是说殖民色彩太严重,可是,台湾是日本殖民地台湾和日本关系很好台湾老人都会说日本话这也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啊。这么好的一部片子都不公映,那内地还能放台湾的哪部片子?好在据说是有人和我想法一样,但显然,海角七号已经错过了贺岁档这什么片子上映都能赚钱的档期。不幸中的万幸是,还赶上了情人节这最后一个算是有点意义的档期。   等来等去,我终于赶到周六清早的第一场半价场次。也许是大早,影院里只有不到十个人,可能中午之后会好点吧;但看看影院放映的场次,一天只有四场,其中两场是不招边际的时间: 海角七号 09:10 6 25 海角七号 18:00 6 50 海角七号 20:20 6 50 海角七号 22:35 6 25 周日也是如此,而上映已经一个多月的赤壁,每日还有两场……一天四场是什么概念?我记得去年顾长卫的《立春》这样的小众文艺片,一天也是两场。好吧,不管什么原因,能上映的海角七号总比那一堆不能上映的炮灰电影强很多了。   内地版的海角七号,我能发现的,与DVD版的电影有两处删节:   1. 在婚宴上,水蛙倾诉他喜欢老板娘的事情,说到“一只母青蛙后面跟着好多公青蛙”这一段。这段删掉我觉得算是情有可原,根据内地电影“老少咸宜”的准则,删掉一点笑话还是能保持全片的风格的。   2. 友子要走的时候,茂伯突然赶过来,用日语说:“友子小姐”的片断。这是片中茂伯第一次说日语,看碟时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所不知道的日本对台湾文化影响之深。茂伯的日语非常流利,后面还跟着好长的一段诸如谁儿子结婚特意来送请柬敬请光临一类,但内地版把“友子小姐”后面的那长段话全部删掉了。这个删节看得我很是无语,没想到XXXX的剪刀如此锋利,总能一针见血地剪掉那些不想让大家看到的情节。如果不是我对之前看过的版本印象较深,估计这边也就给放过去了;但少了这段话,贯穿整个故事的日本和台湾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就少了很多意味。   我们那不到十个的观众还是在影院很高兴地看完的全片。只是不知道经过这么多的波折,海角七号在内地的命运还会如何。以前也有电影一开始场次特少后来观众反应热烈不断加场的情况,但在我看来,海角七号似是没戏了。就让这部片子继续在有限的范围中流传吧,顺便提一下,我老板的父亲和片子里的茂伯一样,说得一口日文。

Posted in 电影 | 9 Comments

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

要说我如果没看过猜火车呢,我肯定会觉得这部电影很好;但自从我知道导演是Danny Boyle的时候,我就对商业片也能得奥斯卡提名有些不解了;起码这片子不如Milk和本杰明吧,至少人家后半段没毁了前半部好不容易搭起来的史诗气息啊。 要说情节呢,就算是个印度版的《活着》吧,用幽默笔调写尽人间辛酸,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找个英国导演拍印度(张艺谋也没拍过越南吧),总有点高高在上的俯视感,说,看,这就是我们大不落帝国的子民的生活嗄,所以当然要有个光明的结局呢,大哥被炮灰小女友毫发无损俩人在火车站跳起青春的舞蹈——慢着,导演你那把泰姬陵讲成大宾馆让小杰玛跳进粪坑的气概哪去啦?这整个一部好莱坞励志电影嘛。 电影的优点在于情节编排和演员的阳光,印度小帅哥和小美女看着真赏心悦目啊,孟买,多青春向上朝气蓬勃的一个世界中心啊,印度人的生存能力看得我瞠目结舌,印度果然是有希望的国家啊。

Posted in 电影 | 9 Comments

钟立风和Tamas Wells,呼唤报名

今天一上网,发现有两个我以为不怎么可能开音乐会的人要开音乐会了,然后我自己辨认了下,发现我喜欢的人还真是同一类型。从钟立风到Tamas Wells到最近不可能出面的某快男冠军,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长了一颗摇滚心生了一副民谣嗓,简单来说就是小细嗓子。Anyway,我还是各买了两张票,呼唤一下有谁和我同去,要去的报名,每场一人,要是再多我就得再去买票……呼呼。   为防止有人根本不知道这两个人而胡乱报名——确实这两个人也比较小众,我先给大家普及一下:   钟立风——栗正酒吧时代的歌者,后来签了太麦,06年出过一张专辑,但Joyo上已经没有货。最近两年比较沉默,现在为发新片而开始宣传。他的歌是适合在清华校园的大绿树下正直而单纯的环境中坐在长发飘飘的装文青男生的车座后面听的那种,这么说应该能理解吧。但其实经历挺沧桑的,看他和李健唱的《再见了最爱的人》: http://www.tudou.com/v/XaR7UBRZo9s   Tamas Wells – 这个澳大利亚男生换张黄种人的脸就是一校园男文青,从嗓子到创作思路都是如此。基本上就是一澳洲版的白衣飘飘的年代,专辑多点政治意味而已也是人家环境滋养的结果。有首Valder Fields被很多人选作手机铃声(好吧这个人就是我),下面是这首歌的视频,嗯,青草气息铺面而来。 http://www.tudou.com/v/LvE6lIeIGqs 好啦,感兴趣的快来报名吧,一个二月底一个四月初,欢迎四九城的文艺青年。

Posted in 音乐 | 4 Comments

本杰明巴顿奇事:你一生的故事

     有些人 就在河边出生;   有些人 被闪电击中过;   有些人 对音乐有着非凡的天赋;   有些人 是艺术家;   有些人 游泳;   有些人 懂得纽扣;   有些人 知道莎士比亚 而有些人 是母亲;   也有些人 能够跳舞 菲茨杰拉德的优美和创意又一次得到了印证,尽管他的这部短篇小说几乎没有中译本。这部电影最感动我的不是本杰明巴顿和女主角的爱情,而是把时间变成寓言的创意。每个人都希望变得年轻,每个人都希望返老还童;而当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可以在两个小时和几十页的篇幅中逐渐变得年轻时,观众也会喟叹,这一生,这也是一生啊。即使你变老,与你那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在每个人的心中,最爱的人永远都是那模糊的面目和心上的永恒,在这一点上,变老和变年轻并没有什么两样啊。 有人拿这片与阿甘正传比,听说阿甘的导演也差点成为导演人选,但最后还是给了能保留北美南方风味,让密西西比河上的迷雾不被那大兵头和正直的阳光吹散。比阿甘处处在历史风头打酱油不同,巴顿在历史方面的主题更弱化一些,而重视生命本身的过程与情感表达。不管怎么说,大卫芬奇这次的答卷还是比Danny boyle强。 很喜欢开头那段话,其实是影片结尾的总结。当镜头缓慢地展现本杰明巴顿的一生时,那平实的口吻和节奏仿佛在叙述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生命故事一样。 PS, 年轻的布拉德皮特真是帅得令人发指啊,我又回想起了南配殿大投影上他那张秋日传奇里的引无数少女竟吸气的脸。。。

Posted in 电影 | 7 Comments

《龙须沟》:时间的灰烬

人艺的剧院门口永远有着让人心驰神往的灯光。那五十年代的老式建筑发黄的外墙和毛泽东时代的字体组成的“首都剧场”四个字招牌,由于灯光的衬托显得格外熠熠生辉。夜幕降临了,周围的建筑,车流,行人,都没有它的光辉。王府井教堂在远处若明若暗。这是一个做梦的去处。走进大门,《龙须沟》的节目单整齐地码放在简陋木头桌子上,一人一份,免费自取。人艺是现在为数不多的节目单还能免费的剧场之一。二楼的皮沙发宽大得有点空旷,在沙发围成的天井中,老式的水晶顶灯光直射下来;剧场里面也是一样。   剧场永远是厚厚的红色帷幕。在当时看来很庞大的剧场,现在甚至比不上一个大学的讲堂。一层,二层,一层与二层之间的侧座,还有二层最后几排的学生票。但是,依然可以看见演员的脸庞,听清演员抑扬顿挫的台词。《龙须沟》首演的日子,是在56年前。正如导演顾威所说的一样,56年,半个多世纪了,那条沟早成了金鱼池。小妞子要是活着,今年也该是七十高龄的妞子奶奶了。光看这出剧的名字,就让人觉得眼眶发红。帷幕拉开,仍然是这个50多年前的小杂院儿,才华横溢的程疯子唱着辛酸的单弦,三嫂还是那么泼辣,赵大爷和现在北京街头的任何一个老大爷一样有范儿……50年前的话剧今年首演的日子,正是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的日子。看到一二幕之间两个党派军队交接的过场戏,雪花洋洋洒洒地落下,突然觉得这些年的事情并没有发生,那些人,那条沟,重回眼前,一如当年。   老舍的话剧经典之处在于生活化,可是现在的话剧连生活化都做不到。那些从网上扒了两个段子就想把观众逗乐的话剧都应该来好好学学,真正的话剧应该怎么写。56年的时光轻飘飘地过去了;灰烬在我们眼前反射着它的光。

Posted in 兴趣 | 8 Comments

全年最雷电影:喜羊羊和灰太狼

中国的小孩子真的好可怜。。。整个寒假就这么一个动画片可以看。。。而且我和B去看的时候还发现如果你没带小孩都不好意思进场。。。而且小朋友们还对喜羊羊慢羊羊美羊羊沸羊羊懒洋洋和软绵绵的sb故事笑得死去活来。。。广电总局阿,你们又毁了一代人阿。。。

Posted in 电影 | 9 Comments